看破红尘 发表于 2014-8-28 21:33:53

河南花枝 发表于 2014-8-28 21:17


:handshake

嵩山土驴 发表于 2014-8-28 21:48:02

蛐鸣闻知 焉能有心寐 不可谓忧心俱斐!

看破红尘 发表于 2014-8-28 22:24:47

嵩山土驴 发表于 2014-8-28 21:48
蛐鸣闻知 焉能有心寐 不可谓忧心俱斐!

:handshake

嵩山土驴 发表于 2014-8-29 02:37:16

15538561187

大河情 发表于 2014-8-29 07:55:30

本帖最后由 嵩颍情 于 2014-8-29 08:12 编辑

柳郁 发表于 2014-8-28 14:54
绣针很小,落地是不会有声音的!
柳郁老师这种说法,不敢苟同!因为在自然界里,不管任何物体高处落地都会有声音的。只不过声音大小不同罢了。所以才有了“掷地有声”这个成语。这首诗的作者为了显示夜静,静到连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到,有何不可?与友切磋,请见谅!

大河情 发表于 2014-8-29 08:02:05

柳郁 发表于 2014-8-28 14:53
“绣针落地发音清”,视为不准确,改为“绣针落地渺无声”如何?

写诗以意境为先,这样一改,破坏了原诗“静”的意境。岂不遗憾?您说呢?

看破红尘 发表于 2014-8-29 08:10:43

嵩颍情 发表于 2014-8-29 08:02
写诗以意境为先,这样一改,破坏了原诗“静”的意境。岂不遗憾?您说呢?

是呀,没看标题,静夜思!怎样突出静?

看破红尘 发表于 2014-8-29 08:12:54

嵩颍情 发表于 2014-8-29 08:02
写诗以意境为先,这样一改,破坏了原诗“静”的意境。岂不遗憾?您说呢?

渺无声,闹,听不到秀针落地的声音,怎能称为静?
绣针落地钢音轻,
孤影摇曳状莫名。
明月偷窥寂寞人,
清风何处觅可卿?
      这是我刚改的,望雅正!

大河情 发表于 2014-8-29 08:28:09

看破红尘 发表于 2014-8-29 08:10
是呀,没看标题,静夜思!怎样突出静?

诗是文学艺术,只要不违背常识和常理,是可以夸张的。就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现实中有这样长的头发吗?但是这样夸张人们可以接受。还有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怕惊天上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等。散文中也经常出现“教室里静极了,静到能听到绣花针落地的声音。。。。。”今人古人都能这样描写,我们为什么不能?!!

大河情 发表于 2014-8-29 08:36:48

看破红尘 发表于 2014-8-29 08:12
渺无声,闹,听不到秀针落地的声音,怎能称为静?
绣针落地钢音轻,
孤影摇曳状莫名。


作为读者,窃以为这句还不如原句的分量!!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静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