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帖
悟帖 其实,悟帖是临帖的一个内在要求,我们之所以分题来作讨论,是基于把问题弄得更加透彻的需要。学习书法,临帖,从形似层面到神似层面,是一个升华的过程,神似源于形似,神似是对形似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达不到形似,就无从谈到神似。形似是前提,神似是根本。悟者,觉也,明也。所谓悟帖,其实质体现在“悟 ”字上,悟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悟得法帖的风格特点和内在规律,努力将法帖中内质的东西转换成自己笔下活的灵魂。这一点,是奠定学书基本功的关键,非常重要,不可小觑。什么是神似?这个“神”字怎么讲?所谓“神”,是指精神,指风范,指境界。颜鲁公的《多宝塔》表现出的威武壮严,一个个字活像一个个久经沙场的将军,每一个笔画线条都透显着一种男性的雄壮美感;《张黑女》人们都说以秀而美,其圆熟的程度达到炉火纯青,但很多人没有从中悟得其雍容洞达的气度与质朴多变的气息,没有从外紧内松中发现其雄强浑厚之感和线条中暗藏着的波动变化所折射出追求人性美的精神力量,而多是人云亦云,谓之“清秀”,谓之“俊雅 ”,而当你真正悟得其谛,又怎么能一个秀字了得!临习此碑的人很多,结果呢,十之八九走入甜媚俗态,而汉碑经典之一的《曹全碑》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讨论悟帖,实际上首先是悟人。先来举个有关黄庭坚的例子。黄庭坚主张“人书合一”,学书先要去俗气,并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这段话是说,临池学书,首先要去俗气,其旨就是“悟人”。世传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但他只是学习苏轼的精神、气格,学做人,所以在他看来,人是最重要的,是个前提。我们都知道“学书先学做人”的道理,其义本源于此。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学黄庭坚书法并有成就的书家身上得到启发。如祝允明学黄庭坚的草书,文征明学其行书,都取得了很高成就,他们对黄书开张体势的理解,对其行笔力度的师而造之的启悟,都对形成各自面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他们在雍容自在等方面有逊于黄,但在气势上都有过之。这其中有个原因,就是黄庭坚注重禅学的心性修养和人文主义传统的践行,又将庄学与禅学结合一起,书法和诗文都做到“禅艺合一”,而祝、文未必具此修养。与祝、文有所不同的傅山就悟得了这一点,他注重人之精神的培植,先学黄庭坚这个人,再波及到黄的书法,因而相比于祝、文等人,就更接近黄的精神一些。从祝允明、文征明、傅山这些卓有成就的大书家身上,我们可以悟得学习黄庭坚书法的途径,这就是:由黄庭坚的书论可以学到黄庭坚书法的精神,由黄之书法易得黄书之点画、架构,两方面虽然都可走近黄庭坚书法;若将黄的精神人格与黄的书法结合起来,无疑就是一条捷径。 悟帖,其次是悟理。从悟人到悟理是一条捷径,上面所举傅山学黄庭坚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范式。那么,悟理是悟什么理呢?简言之,就是悟法帖之理,弄清楚来龙去脉。大凡真正于帖有所得悟的书者,肯定会很快进入角色,临池达到形似而直追神似,光埋头临摹不去悟帖是不行的。这里举个欧阳询的例子,欧体楷书可谓唐楷中的“标志性经典”,其《九成宫醴泉铭》法度森严、神清气爽,笔法瘦硬遒劲,结字雍容精密,风神犀利,寓峻险于平正之中,融丰腴于浑朴之内,“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廷争之风;至其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无以尚也。”(宋朱长文《续书断》语)学习欧阳询此铭的确具有一定难度,较之颜真卿的《多宝塔》,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碑来,尤具难度。依我见,临欧字难,难就难在法度森严和变化较多。《九成宫》书出魏晋,法兼南此,融为一体而独成其风,其精密的结构、刚劲的用笔达到近乎完美之至的程度;加上其精巧入微的线条变化,如点画,就有斜点、侧点、撇点、竖点、挑点等多种,给初习者造成不少难度。欧阳询总结提出的结体《三十六法》,往往让人觉得只是对字形的结构研究,实际上是对作为艺术表现规律的书法空间结构的研究之理,很多人对此就理不清、悟不透,所以学欧字者多是有失其精神韵致。如果我们真正从中悟得其理,学习起来相对就要进步快得多,入法深得多。这里不妨简要地谈谈《三十六法》: 1.排叠。指字的布局要疏密适中,大小得当。读《九成宫》就会发现,其文千余言,字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并非大小一样。 2.避就。指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避就二字教给我们一种方法,但寓含着深刻的哲理,实践起来还须仔细揣摩其义,掌握要领。 3.顶戴。是说上截笔画多、下截笔画少的字,不要写得上重下轻,头大尾小。 4.穿插。指笔画的交叉心中要有坐标,要把握好疏密、大小与长短。 5.向背。指左右结构的字要背中有向、向中有背。这是个辩证之理,如何才能做到背中有向、向中有背,还要仔细领会。 6.偏侧。是说欹侧的字,如心、戈、衣等,要稍加矫正,险了要救,斜了要补,使其看似偏侧、实则平正。 7.挑挖。与偏侧相关,左右笔画不等,上下轻重不同,要尽量让它保持平衡。 8.相让。是说字的各个部位要相让留位。比如醉字,酉旁不能写宽,给卒字留出一定位置。9.补空。是指虚实相生。如我、成、哉、戈字的点,不能一式处理,根据具体情况该远即远,该斜即斜,该侧即侧。 10.贴零。指下半截笔画少的字,要写得虚实相适,不能上实下虚,要稍加强调,给予补救。如宁、亭等字。 11.粘合。尤其左右相离的字,如明、卧、非、肥等,要左右粘连,处理好向背关系,笔断而意连。 12.满勿虚。大包围的字,如园、图、包、南、商、周等,中间要周到充实。 13.意连。笔画相断而笔意相连。如心字、小字、之字等,用挑点、侧点或撇点等不同点法使字的笔画间产生连意。 《三十六法》还讲了覆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住、朝揖、救应、附丽、回抱、包裹等理法。但对于这些要求,我们还需仔细斟酌,不一定百分之百地完全按照《三十六法》去做,那样太累,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何况,欧阳询所言,我们的理解不可能做到准确无误,而他的总结,在其实践中也不一定百分之百地依理而行。所以,我们只需要从中悟到我们需要东西也就够了。 关于悟帖,其实还有很多书法之理,比如大家熟知的“公孙大娘舞剑”、“担夫争道”“惊蛇入草”、“锥画沙”、“屋漏痕”等等,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东西,需要我们研究,并从中得到启发。我本人曾经也从数学中的勾股定理、一堆扭乱的钢筋,以至现代美术设计、舞蹈动作等现象中得到不少启发。比如勾股定理,也就是关于三角形的定理,我在字形的把握上发现,三角形远比四方形活泼得多,大家可以仔细看看我的字,无论字多字少,字形多是由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构成的,极少有四平八稳的四方形,这也算是我本人的一个发现,或者说悟得其理。还有一堆扭乱的钢筋,那是二十多年前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发现的,尽管扭乱生锈,但它毕竟是钢筋,那种可曲可扭而不折的弹性力度使我大受启发: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不就像这堆扭乱的钢筋么?如果大家认真去观察、研究一下张芝、二王、怀素、张旭、黄庭坚、王铎、傅山、王蘧常等大家的草书线条,无不体现着一种像扭乱的钢筋般的弹性力度;而这个弹性力度恰恰是书法“笔力”的要求。什么是笔力?就是那种看似圆韧而骨力四溢的线条美感。 顶起 赞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