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名寺——天中寺
本帖最后由 嵩山书画 于 2012-3-4 21:45 编辑嵩山名寺——天中寺
天中寺的历史渊源
嵩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历史上三教荟萃,寺庙林立。建于唐代的天中寺就是当时著名的寺院之一,也是“天地之中”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
嵩山万岁峰下的天中寺,史籍中多有记载,《全唐诗》有梁王武三思《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诗:“妙域三时殿,香岩七宝宫。金绳先界道,玉柄即谈空。喻筏知何极,传灯竟不穷。弥天高义远,初地胜因通。摘叶疑焚翠,投花若散红。网珠遥映日,檐铎近吟风。定沼寒光素,禅枝暝色葱。愿随方便力,长冀释尘笼。”
《全唐诗》还载有著名诗人苏味道的《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诗:“藩戚三雍暇,禅居二室隈。忽闻从桂苑,移步践花台。敏学推多艺,高谭属辩才。是非宁滞著,空有掠嫌猜。五术幽机畅,三番妙键开。味同甘露洒,香似溯风来。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火灰。人寻鹤洲返,月逐虎谿回。企躅瞻飞盖,攀游想渡杯。愿陪为善乐,从此去尘埃。”
明傅梅《嵩书》:“天中寺,唐诗武三思《赠天中寺复礼上人》,苏味道亦有《天中寺诗》。”清景日昣《说嵩》:“天中寺,唐苏味道《天中寺寻复礼上人》诗,云:‘藩戚三雍暇,禅居二室隈。’”
从上述记载看,天中寺是梁王武三思非常敬重的一个寺院,曾拜访过寺中高僧复礼上人。又从苏味道“藩戚三雍暇,禅居二室隈”。知,寺院当在嵩山太室下无疑。又考历代《嵩山志》、《登封县志》,唐以前无天中寺,故天中寺当建于初唐,至武则天时达到极盛。
又据民间传说,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民巡祭嵩山,于万岁峰下遇高僧,因建天中寺于此。查《资治通鉴》卷196,唐贞观十五年太宗巡幸嵩山,此传说从时间上看与历史记载也基本相同。
天中寺自建成之后,一直非常兴盛。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下令灭佛,嵩山佛寺尽遭废毁,闻名于世的天中寺也于当年被毁。
天中寺由来的传说
嵩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荟萃,风景秀丽。嵩山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天中寺就是嵩山非常著名的一个寺院。
天中寺始建于唐初,坐落于嵩山太室山万岁峰下,是一个规模宏大,高僧云集的名刹。关于天中寺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原隋朝大将王世充拥兵洛阳建立大郑国。唐武德初,高祖李渊命其子秦王李世民率军东征王世充,武德四年(620年),李世民与王世充在嵩山激战,少林寺以昙宗为首的十三武僧,因不满王世充战领其封地,于是率众攻入王世充侄子大将王仁则大营,一举擒获王仁则,并献于唐军,李世民乘势率军击败王世充。
当时,李世民非常感激少林寺十三武僧的义举,想亲自到少林寺加封武僧。但由于战事的紧迫,于是致书少林寺,对寺院大加封赏,赐少林寺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天下太平,国富民安。李世民坐在金銮殿上,追忆平定王世充之事,忽然想到了为平定王世充立下汗马功劳的少林寺十三武僧,于是想再次加封少林寺。这时一大臣对唐太宗说,这实际上都是天中神的功劳,皇上您应当去祭拜中岳。于是在大臣的建议下,唐太宗决定到嵩山祭岳,以答谢神灵的保佑。
唐贞观十五年春,李世民率领文武大臣前往嵩山,当行至万岁峰下时问道:“这峰为什么叫万岁峰?”臣答:“当年汉武帝祭中岳时,在此闻山呼万岁,因名。”当他问为何山呼万岁时,大臣不知如何回答。此时,忽然从远处走来一位相貌非凡的高僧,李世民就上前问道:“武帝当年祭中岳为何在此闻山呼万岁?”高僧曰:“汉武帝雄才大略,功德卓著,所以武帝来时众神仙呼之万岁,以祝福武帝。当年,皇上您与王世充在洛阳激战时,天中之神正与达摩祖师交谈,看到李唐乃顺应天命,理当为帝。况且王世充横征暴敛,于是建议达摩派遣精于武功的少林弟子,前去助战。于是才有了十三武僧帮助皇上您打败王世充的举动。”李世民听后对天中神和达摩祖师产生了无比的敬仰之心。李世民接着问高僧:“此为天地之中,有天中寺吗?如果有,我前去参拜。这样一方面感谢天中神,另一方面也感谢达摩祖师。”高僧答曰:“此地尚无天中寺。”李世民即说:“那就建一座天中寺吧!”李世民观看万岁峰下乃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下令在此建立了天中寺。此后,天中寺成为嵩山著名的寺院。
没想到,登封曾经还有个天中寺。可惜毁了。。 :victory:{:3_62:} :) 唉可惜了 赞了!
页:
[1]